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0:15 点击次数:109
新中国成立后,李炳之回忆其清末上司铁良,仍赞誉有加,称其勤恳谨慎,记忆力超群,条理清晰,为人谦逊且行事稳重。
为何李炳之数十年后仍对清末重臣铁良评价甚高?铁良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,能让人如此铭记?
铁良乃清末宗室重臣,以其卓越军事才能著称于满清贵族。他与端方、恩铭、载泽、良弼四位八旗亲贵中的杰出政治家齐名,共誉为“晚清五虎”。
铁良出身满清勋爵世家,其始祖福拉乃努尔哈赤时将领,随主开疆拓土,功勋显赫。祖父与父则蒙皇恩,历任四品、五品官职。
铁良家境优渥,自幼衣食无忧,且得以接受优质教育。
不久,铁良的父亲因病去世,家庭失去了支柱与依靠,同时也断了经济来源,导致铁良一家的生活瞬间陷入了困境。
铁良原欲科举入仕,然遭变故,遂弃科举,转研财经军事。凭笔帖式之职,他得以进入工部,从而踏上了仕途。
铁良入职工部后,紧抓每次晋升机会,以认真勤恳的态度赢得上司赏识与信任,逐步被提升为工部主事,继而又升任为员外郎。
1895年甲午战后,慈禧命荣禄为练兵钦差,编武卫军。荣禄在编军时发现铁良为青年才俊,遂招其至麾下,成为自己的幕僚。
铁良紧握仕途转折之机,于荣禄身旁勤勉尽责,倾尽才学为其效力,由此深得荣禄器重与信赖。
随后,荣禄安排铁良等同僚青年才俊前往日本研习军事,以提升能力。学成归来,铁良重返荣禄幕府,助其处理诸多军务。
此间,荣禄愈加重用铁良,视其为得力助手,竭力扶持。随后,铁良在荣禄的扶持下,晋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,成功步入清廷朝堂,占有一席之地。
1901年,袁世凯任北洋大臣,督练新军。然满清亲贵疑其忠心,遂派铁良共管练兵,实则暗中监视袁世凯的所有行动。
1904年,铁良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,奉慈禧太后之命南下,考察江南制造局迁厂事宜,并调研多省财政收支及经济状况。
铁良南下考察时,展现其聪慧果敢,不仅详查数省财政并上报慈禧,还强硬解散地方勇营,消除隐患。慈禧对此极为满意,对铁良赞誉有加。
随后,因慈禧的信赖与喜爱,铁良获重用并晋升为军机大臣,这一职位标志着他仕途达到了巅峰。
1906年,铁良离任军机大臣,转任陆军部大臣,仍保持其能干勤恳之风。每日朝会后,他必至陆军部,专心处理军务,批阅公文。
尽管当时军事与公务繁冗,铁良仍能做到日事日毕,案无积牍,且公事军务,他均记录清晰,无一差错。
这让多位下属,如李炳之,对铁良留下深刻印象,他们非常钦佩他在处理事务上展现出的卓越能力。
1908年,慈禧与光绪皇帝相继逝世后,与摄政王载沣素有嫌隙的铁良入宫,力劝隆裕太后实施训政,以掌朝纲。
摄政王载沣闻讯大怒,遂运用权势罢免铁良禁卫军训练大臣一职,转而委任其一个无实权的海军职位。
铁良遭革除实权,转任海军闲散之职,心中愤慨难平,认为摄政王载沣欺人过甚,愤而决定辞去所有在任的职务。
摄政王载沣原意借降职贬官警示铁良,使其日后不敢作对,未料铁良竟辞去所有职务,选择退出,令摄政王载沣措手不及。
摄政王载沣担忧铁良怀恨并私下联络将领对抗自己,故重新启用铁良,以缓和双方紧张关系,确保将领听从调令。
1911年武昌起义后,革命浪潮席卷江宁。江宁将军铁良率清军顽强抵抗革命军,但终告失败。在护卫掩护下,铁良狼狈乘日本军舰逃往上海。
铁良在上海稍作停留后,返回京城,联合清廷王公贵族成立宗社党,全力反对袁世凯、南北议和及清帝退位。
然而,彼时袁世凯已掌控大军,铁良等人无力抗衡,终被袁世凯轻易逐出朝廷。
中华民国成立后,铁良作为“遗老”,联同肃亲王善耆等前清贵族,共同谋划恢复清朝统治,企图实现复辟。
然而皆以草率告终,晚年铁良长居天津,1938年在该地英租界戈登道寓所病逝,享年七十五岁。